董事長的話
2023年幾乎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在7月以全球沸騰時代(the era of global boiling)疾呼氣候變遷問題的迫切性,許多科學家悲觀地預測要在本世紀末達到巴黎氣候協議中所稱「控制增溫幅度在2℃,甚至是1.5℃ 」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一切,讓11月底在杜拜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更顯重要,參與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眾所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亦在此次會議上第一次公布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報告,揭露各締約國減碳的成績與缺口,報告中顯示,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需較2019年減少約43%,在2035年則須減少60%,而這需要所有部門的通力合作,包括:擴大再生能源規模、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終止森林砍伐,並強調氣候行動能否有效實踐,「金融」與「科技」肩負著關鍵角色。在臺灣,隨著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內容包括: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碳費將正式開徵、新增氣候變遷調適專章,以科學為基礎提升氣候韌性、將公正轉型概念納入法案內容,以協助所有受氣候轉型或氣候政策影響之社群能穩定過渡轉型期,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也同步促使臺灣企業在永續發展走向另一個關鍵轉折點,而「淨零排放」、「綠色環保」也在2023年成為一般社會大眾最常搜尋的關鍵詞彙,顯示臺灣的「淨零轉型」透過公民溝通與參與,已經從原先的能源轉型、產業轉型,漸漸擴及到「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有鑑於金融業是淨零排放轉型的重要推手,京城銀行積極協同各企業與其他利害關係建構永續金融生態圈,且不僅考量環境因素,同時也將「社會」和「治理」納入,我們認為「永續發展」已擴展至多元領域,並如同骨牌效應,你我的每一步都須深思熟慮才得以踏出,為此我們的永續發展聚焦於下列幾個面向:
對於氣候變遷的加劇,我們不應再被動回應,而是主動採取策略並擁抱新的機會。京城銀行除已於2022年12月簽署加入「赤道原則」並於2023年草擬「永續金融政策」,將環境與社會風險因素落實於各項業務中,引導客戶與各利害關係人轉向永續、低碳、環保的新興經濟模式,針對氣候風險相關之減緩及調適措施,我們亦於2023年2月訂定「京城商業銀行氣候風險管理準則」,以提升對整體氣候變遷風險管理能力。在營運環境管理方面,京城銀行2023年首次參與行政院環保署(現為環境部)舉辦「第五屆國家企業環保獎」,即獲銅級獎殊榮,彰顯了每一次節能減碳的實踐、每一次綠色創新的嘗試、每一位京城銀行員工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都是我們共同努力的見證。另全行已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證,總行大樓取得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認證,並在2023年就各項減碳、節電與節水規劃再次訂定新的短中長期減碳目標,希望透過四大策略,逐步達成「2050淨零排放」願景。
隨著Fintech的崛起,數位金融不單節省使用者與金融機構互動的交通、時間成本,同時擴大金融服務的範圍,使原本被一般金融體系忽視的弱勢族群,同樣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金融友善服務,金融科技在推動金融數位轉型之餘,儼然成為推動普惠金融重要的力量。2023年,京城銀行與「TASLI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合作,提供臨櫃手語視訊即時翻譯服務、將色盲(弱)客群之需求納入規劃ATM使用流程及介面的改版設計,以及在「全球資訊網 - 金融友善專區」新增「青年」及「樂齡」族群專區,讓不同年齡層、不同需求的客群,能快速找到妥適的金融產品,並獲得金融知識與反詐騙要訣。京城銀行希望透過科技的導入能夠將普惠金融服務精神向外全面性拓展,減少數位落差、強化金融服務的可及性與使用性,讓我們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實踐「數位金融轉型,與客戶併肩同行」的理念。
企業的永續性不僅只侷限於環境和社會方面,實際上,公司治理中的遠瞻規劃與風險管理的居安思危,才能讓企業朝向穩固的營運發展。京城銀行循序漸進,在穩定中求突破,連續六年(2018~2023)獲頒臺灣證交所「公司治理評鑑」前5%,並在產業別-金融保險類排名級距列為前10%,以及連續三年入選(2021~2023)彭博性別平等指數,體現我們在ESG永續發展的耕耘,受到主管機關及外部機構的高度肯定與讚賞。
「ESG」或是「永續」已成為各領域的話題主流,我們認為,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並非是各自獨立的三條軸線,「永續」一詞則涵蓋了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與目標,也代表了企業對社會乃至於世界繁榮的貢獻。京城銀行相信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將累積成重大的影響,並將持續地以此為己任。